发布时间:2020-11-12 浏览量:2844
户外运动的起源和发展
一、户外运动的起源
户外运动是指在户外自然环境中开展的体育运动,不包括在室外体育场地中进
行的请如球类、游泳、田径等体育运动。户外运动中的很多内容、技术、技能源自人类早期在作战、生产劳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生存经验。例如,人类为了上山采摘,创造出攀岩及下降的技能;为了作战和迁徒,积累了长途跋涉、翻山越岭的“穿越”经验;为了黯,发现了辨路追踪的方法;为了捕鱼和寻找新大陆,发明了倡渡、舟渡和潜水的本领;还有其他如负重行军、道路设计、放牧捕鱼、洞穴探险、高山探险、科学考察等技能,在这些生产劳动和开拓人类生存发展空间的拼搏中,都可以找到户外运动的影子。也可以说,户外运动是从原始的战争、劳动生产、科学探险中提炼出来的体育运动,一旦成为体育运动,它的目的就不再是获得生产、生活资料或物质财富,而是促进人类在身体、心智方面的发展,帮助人类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挑战白我,为这项运动不断注入新的文化、科学内涵,为人类提供娱乐和身体锻炼的手段,从而丰富生活内容,提升生活质量。
二、户外运动的发展
(一)国外户外运动的发展
户外运动自古有之,到近代逐渐形成了远足、登山、探险等体育项目。其中成为有目的地开展的一组体育训练科目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早期开始的。为了隐蔽、安全地进入敌军后方,实行突袭性重点攻击,保证重大战略目标的实现,英国组织了特种突击队。为了能达到出其不意的目的,他们要通过高山峻岭、激流峡谷、浓密丛林等异常困难的路段。为此,当时英国的突击队创办了“越障训练”科目,其特点是利用各种自然障碍和绳网技术进行训练,以提高突击队员执行野外作战任务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后来经过对遇难海员的研究发现,遇难人员求生成功的机会与遇难者的生存欲望、信心直接相关,同时也有赖于他们的整体素质,包括体力、心理素质和各种野外生存技术及技巧。在此基础上,很快发展出对有关人员进行野外探险训练的课程。这种提高野外生存能力的课程,早期应用于对航海人员的训练。例如,将受训者置于汪洋大海的一叶孤舟上,去经受各种磨练,以提升个人潜力及整个团队的合作意识,当时这种训练被称为“拓展训练(Outward Bound)”。后来,人们利用高山、峡谷、激流、丛林、沙漠等困难重重,复杂而又充满种种危险的地理环境,创造出更多不同种类的拓展课程,也就是探险体验课程。由于在这些活动中经常要使用绳索技术,故有时也称为绳网课程。近几十年来,拓展训练开始出现在人工场地中。人们在高山、峡谷、岩壁、沼泽、高空架、断桥、绳网或障碍物、人工池塘等模拟场地设施上,精心设计出一个个惊险项目,通过模拟体验探险,在克服困难的努力中,个人的能力和团体合作的能力得到了迅速提高。人工场地拓展使拓展训练更具计划性、目的性和操作上的简便性,可以和理念传播、认知启发、互动教育、体验强化更好地结合起来,对于团队沟通建设,提高领导力和执行力有独到的效果。
登山、探险则以其探险精神和攀登技术大大推动了户外运动的发展,国外在20世纪70—80年代形成了高潮。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山区开始对外开放。除高山探险外,中国登山协会每年要接待数十支国外来华的山间旅游、野营、漂流、越野自行车、沙漠穿越等团队。
户外运动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参与者。有一半美国国民在一生中至少参加过一次户外探险活动。新西兰以旅游立国,其拳头产品是体验探险的户外运动。在新西兰350多万人口中有200万人参加过不同形式的户外运动。丰富多彩的户外运动吸引了大量国外参与者到新西兰度假。尼泊尔的登山户外运动产业已经成为其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和经济总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户外运动在逐渐大众化的同时,也在向另一个方向发展,逐步形成新的体育竞赛项目。
(1)铁人三项赛:1973年,一群年轻人激烈地争论,长距离自然水域游泳、山地自行车和马拉松运动中,哪一项是最严酷的体育比赛。争执没有结果。最后12名运动员同意连续参加这三项比赛。这就是历史上的第一次铁人三项赛。随后,在新西兰诞生了平原和山地铁人赛。1980年,包括滑雪、山地跑、激流皮划艇的多种铁人赛创办。1983年,Judkrus创办了在新西兰南岛从东海岸披荆斩棘穿越到西海岸的比赛。在这次比赛中,首次引进了野外夜间连续比赛的做法和团队赛的概念。
(2)探险越野挑战赛(Adventure Race):该项赛事起源于1987年,法国记者热拉尔·菲西在阿根廷采访怀特布雷德环球帆船赛时突发奇想,把麦哲伦环球航行历险的赛事移植到陆地上来,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体验户外探险,并有机会在户外探险中一决高低。
他提出的比赛计划是:赛程在7天以上,每组5人,昼夜兼程,按规定通过数个检查站,不得使用任何机械化交通工具等。通过傻而不舍的努力,用了两年的时间,这项赛事终于找到了赞助者。
1989年,为期两周的首届莱德加洛伊斯赛(Raid Gauloises)在新西兰南岛车行,这也是国际首次举办的操险越野挑战赛。目前,莱德加洛伊斯赛的赛程直线离至少数百公里以上,赛期长达10天,比赛多半在世界最险峻的地形中进行,由5个参赛者和2个后援者组队,比赛方式包括:徒步、游泳、攀岩、骑马、泛舟等。2002年的莱德加洛伊斯赛行程长达1 000 km,最快完成比赛的队伍也用了12天,在中越边境的山脉与森林中经受了严酷的考验。这项赛事每年举办一次,先誉
办8~10次预赛,最后由预赛优胜者进行决赛。
1993年,美国人马克·本内特(Mark Burmett)邀请4名海豹特种兵组队参加了当年的莱德加洛伊斯赛后,提出了自己的构想,与探索(Diseovery)频道合作,创办了艾科挑战赛(Eco Challenge)。这项赛事在Discovery频道的高度曝光,间接推动了此类赛事的普及。艾科挑战赛以男女混合组队、24小时不间歇比赛为特色,首次比赛于1995年4月在美国犹他州举行,收视率高居同类赛事之首。目前,艾科挑战赛的赛程近千公里,赛期10天以上,参赛队伍不多于30支。艾科挑战赛的设计者除了注重探险越野外,更多关注文化和生态环境,设计中突出人文因素和风土民情。该赛事每两年举办一次,曾于2004年停办,后于2008年恢复。
1997年,群策业务推广公司、国际管理集团(IMG)和普利斯公关公司得到日本七星烟草财团的资助,在中国举办了七星国际越野挑战赛(Mild Seven OutdootQuest)。此项赛事为期4天,是典型的分段赛,参赛项目包括山地车、皮划艇、团队划船、直排旱冰、越野跑、山地车/跑步交替赛、越野技能等。比赛以个人能力为基础,突出团队合作能力,采用团队赛制,每队4人,其中至少有一名异性。该项赛事每年举办一届,在中国举办了5届后移师马来西亚婆罗洲的沙巴,一直办到2004年第八届。该项赛事项目种类多,赛道设计出色,比赛节奏跌宕起伏,强度、难度及娱乐性调整、衔接合理,既能最大限度调动运动员的兴奋性和紧张性,又避免一些探险越野赛的单调和枯燥。2005年,由于赞助商退出,比赛停办。
现在越野挑战赛发展非常迅速,每年在世界各地有近百个国家举办。近年来诞生了欧洲锦标赛、世界冠军赛等各种形式的知名越野挑战赛近百个。而各种区域性的、赛时较短的(最短为3小时)、生动活泼的大小赛事上千,遍及世界各地。探险越野赛让人精疲力竭,但在广阔的大自然中又让人焕发无限活力。
有趣的是,除了职业选手或经过训练的业余选手参加的专业比赛外,很多越野挑战赛都是大众性的,爱好者可以自费参加,比赛只是一种形式,重在参与、重在体验的理念逐渐为世人所接受。
(二)国内户外运动发展概述
1. 20世纪80—90年代后期我国户外运动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山峰的对外开放,外国登山者和探险者带来了关于户外运动的新概念。当时,外国来华人员主要进行山地穿越、徒步旅行、江河漂流、山地自行车、山间滑雪、攀岩等项活动,使国人认识了这些令人耳目一新的体育活动。一些国内的探险、旅游爱好者逐渐开始参与这些活动。1989年第一家从事户外运动的民间社团在昆明成立。
1993年,中国登山协会在北京召开了首届“全国野外运动研讨会”,对户外运动的开展进行了研讨和梳理。随后一些地方相继成立了相关的组织,在困难的条件下积极开展活动。其中,北京的王晓征在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户外活动方面作出了积极努力,1994年,他在攀登阿尼玛卿峰时不幸遇难。
1998年,中国登山协会在昆明召开了第二届“全国野外运动研讨会”。20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户外运动和户外俱乐部高速发展,已有百余家相关组织。每到节假日,全国各地都有一批爱好者背上背包,到山里组织各种活动。当时,国家体委有关领导指示,中国登山协会要组织人员对此进行立项调研,并提出举办“全国野外运动大会”的想法。随后,中国登山协会组织人员在全国进行了广泛调研,在摸清形势、探讨理论、规范运作、促进发展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建议,为决策提供了依据。2001年,中国登山协会提出了“服务、引导、规范”的方针,做了大量促进外运动发展的开拓性工作。从1998年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进行了“大学生野外生存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意义”的研究,成果很快得到教育部的认可,并开始在全国范围推广。
2.1999—2001年我国户外运动的发展
2000—2001年,中国登山协会承担了国家体育总局批准的《登山户外运动在中国体育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发展对策》研究课题,查访了229家俱乐部,对其中一半进行了走访或信访。这是国家首次对全国户外运动和户外运动俱乐部进行的全面调研。
调研发现,中国的户外运动虽然刚刚起步,但已显示出强劲、迅速发展的势头。截至2001年,全国各种户外俱乐部有229家,会员数万人,每年组织数十万人次参加各种形式的户外运动。其中,绝大多数俱乐部是1999年以后成立的,表明了户外运动发展的迅猛势头。这些自发成立的俱乐部,虽然缺乏指导,没有国家号召,但已形成燎原之势,对户外运动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还有越来越多的户外运动爱好者个人或结伴参加各种户外运动。我国户外运动用品的销售量在3年中每年递增50%以上。
课题组对其中45家资料基本完整的俱乐部的有关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如下:各俱乐部数量、会员数量及参加活动人次数的发展趋势相同,1999—2001年,几乎每年翻一番。
1999—2001年,户外运动组织呈爆发性发展。俱乐部组织以及人们自发组织的户外活动有登山、攀岩、漂流、穿越、溯溪、山地车、独木舟、野外生存、拓展训练等,涵盖了户外运动的各个方面。
1999—2001年,45家户外运动俱乐部每年注册会员人数分别为6 925 人、14 386人和30 197人,参加活动人数分别为17098人次、39626人次和105 759人次,共计162 483人次,参加户外运动的男女人数大致相等,年龄以25~40岁居多,占80%以上。职业分布按所占比例顺序大致为企事业职员、公务员、自由职业者、个体工商业主、学生、军警等。在不同地区,不同项目的职业分布有所不同。如在广州,由于当地举行了校园攀岩巡回赛,故学生的比例较大。在闽、浙地区,由于个体经济发达,参加户外运动的个体工商业主明显增加。在大城市,有经济实力、有休假时间、有提高生活质量要求的大中型企业白领参加户外运动的比例很大。从事制造业的工人参加较少,农民仅在个别地区有少量参加。
据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2001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显示,群众性登山在体育人口活动项目的前10名中名列第七位。登山户外运动已成为全民健身运动的一个重要项目。
我国户外运动俱乐部的组织形态和法律地位
1、在工商部门注册为企业法人或成为相关企业(如体育文化公司、户外用品专卖店)的会员部。
2、在民政部门注册为社团法人,包括民营非企业单位。
3、隶属于部委、事业单位(包括学校)、企业的群众活动社团。
4、自由结社,其中多数是网络团体,会员之间没有法律关系、责任关系、经济关系等方面的约束,只是结合起来参加活动。
在上述户外运动俱乐部的组织形态中,前两种具有法人地位。本文调查的45家俱乐部中有29家属于这两种,占本样本的64%。第三种虽然不是独立法人,但其隶属于法人单位,具有能承担法律、行政责任的责任人。本样本中有3家俱乐部属于此种情况。另12家俱乐部属于第四种类型,占27%,不具有法律地位,没有可以承担法律、行政责任的责任人,但也在组织一些团队户外活动。
从全部229家俱乐部的整体情况来看,第四种类型所占比例较大,这种“不合法”情况的发生与以下原因有关。
1、对于网上团体,缺乏审批及监管的机制和规定。
2、对于一项新体育项目的自由结社,政治影响不大,各方面也关顾不及,任其自生自灭。这里面有不少团体也在积极寻找“娘家”,希望能成为合法组织。
3、不少地方的民政部门对无挂靠单位的民间社团的审批相当困难,政策不够明确,手续要求严格。不少俱乐部因种种原因被拒之门外。
4、大部分省级体育局没有指导、管理户外运动的部门或人员,俱乐部得不到指导和支持。
3.2002-2004 年我国户外运动的发展
2003-2004年,中国登山协会再次进行全国调查,结果显示:户外运动在产业结构、组织形式、开展项目、运行机制、行政体制等方面变化不大,但在户外运动俱乐部的数量,参与户外运动的人数、活动次数、产值等方面均呈快速、大幅度跳跃式发展。如新成立的俱乐部大量增加,达到近700家,已遍布全国。2003年,对54家俱乐部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在1989-1999年间成立的俱乐部占20.8%,其余79.2%均成立于2000年以后。这一阶段,多数俱乐部经营较好,其中34.6%开始盈利,57.7%持平。
2005年底,中国登山协会进行的第三次户外运动摸底调查显示,户外运动俱乐部已经明显分出发展层次。坚持艰苦奋斗3年以上的俱乐部大都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成长迅速。俱乐部的经济支撑逐步转为以承办拓展培训及开办户外运动用品店为主。至2008年,几乎所有的俱乐部都开展了拓展培训业务,其中80%以上的俱乐部以拓展训练(包括户外拓展)培训为主营业务。俱乐部另一个主要的经济来源是销售户外运动装备。周末会员制活动逐渐大幅萎缩,多数俱乐部已经停办AA制(平均分摊费用)的会员活动,只有少数俱乐部依然在坚持做户外运动,但也逐渐向提供户外运动的商业性服务方向发展,并不是早先意义上的会员性活动。与此同时,无法人资质的网络组织发展势头迅猛,已成为组织周末AA制户外活动的主要团体,由于缺乏监管,发生的问题也较多。在每年的山难事故统计中,此类活动中的山难事故比例占当年山难事故的大多数。网络户外运动组织的规范发展已成为备受瞩目的一个社会问题。
近两年来,户外运动俱乐部有回归户外、回归自然的趋势。一些俱乐部重视组织群众性的户外运动和比赛(如露营大会、徒步大会、体验式户外比赛等),提供长短线户外旅行的服务型产品,这是一个令人欣慰的现象,虽然这种探索进行得很艰苦,但户外运动的产业化及民营机构的积极参与已成为我国户外运动的总体发展方向。这些民办组织举办的户外活动成为政府主办活动的重要补充,这些有组织的户外运动在全民健身运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4.我国户外运动产业的发展
户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带动了一个新产业链的形成,包括制造、建设、销售、规划、开发、服务、培训、咨询、媒体产品制作等环节,还有人工攀岩壁和人工攀岩场地的建造。截至2001年,国内已有5家以上人工岩板制造厂商,产品材料涉及金属、有机、无机、木板等。最早的产品供比赛和训练使用,很快推广到大、中、小学校甚至幼儿园,综合体育场馆,消防、武警、安全局训练场地,社区体育活动场地等。1999—2001年,人工岩板销售产值每年递增70%以上,分别为200万、340万和590万。
与此同时,户外装备的产销量也在迅速增长。户外装备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专用技术装备(如攀登绳、保护器材、攀登器材等)和户外生活装备(如帐篷、睡袋、炊具、服装、背包、鞋、水壶、头灯等)。对具有代表性的奥索卡、火狐狸、风雨雪、小山等户外运动产销商的统计表明,其销售量在1999-2001年有惊人的增长,4家每年的总销量分别为1255万、1 835万、2752万元,每年增长约为50%。现在,上百家户外用品专卖店遍布全国,户外用品市场正在迅速扩展,消费量正在迅速增长。
户外运动市场的另一大块是组织比赛、活动、培训并提供服务。中国登山协会事业经费近1/3来自于组织各种比赛和活动。上述45家俱乐部2001年按10万人次、平均每人次活动费为80元计算,总数已达800万元人民币。其所带动的相关消费应为800万的1~3倍。还有信息传播、书刊出版等也为户外运动市场的扩展作出了不少贡献。如今,户外运动正在向旅游行业渗透,成为体育旅游、探险旅游项目,不少户外运动场地开发成为新旅游景点,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据保守估计,2001年我国户外运动产值已经达到8000万元以上;2005年底,可以统计出的户外运动产值已达4亿元人民币以上。我国户外运动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并形成初级的产业形态。截至2011年,我国户外运动产业全年销售额为107.6亿元人民币,较2011年增长了50.91%,发展势头迅猛。
在发达国家,户外运动产业的产值在GDP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美国,在社会关注的体育热点排名榜中,户外运动名列第八位;户外运动产值也非常惊人,户外装备的销售额在体育装备器材销售排名榜中紧随健身运动和高尔夫球运动之后,名列第三位。
和欧美发达国家的户外运动产业相比,我国与之差距非常悬殊,但发展速度很快,前景非常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