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11-17 浏览量:2489
体育运动的医务监督、运动性疲劳、常见损伤的防治等培训内容,可以参考社会体育指导员理论培训教材。这里主要对山地户外运动中常见伤病的防治作简要介绍,重点是防治问题。
一、猝死及其他意外
户外运动中发生的猝死属运动性猝死。运动性猝死指运动中或运动后即刻出现症状,6小时内发生的非创伤性突然死亡。症状发生30秒内的死亡称为即刻死。
运动性猝死大多数是发生在原有的器质性疾病的基础上,这些器质性疾病可能患者生前并没表现出来或没被意识到,在体力负荷骤然加大时,这些疾病便可能导致死亡。
导致运动性猝死的主要器质性疾病是心血管系统疾病,占猝死病例的70%-80%。其中,又以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居多,心肌炎和心肌病也较多见。另外,还有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遗传性疾病、心脏传导系统的急性紊乱等。值得注意的是:运动过量是心肌猝死的促进因素,尤其是40岁以内运动员的心肌梗死,身体过累常是主要诱发因素。感染、流感、暴食、高山缺氧、暴晒、运动后立即热水浴、精神紧张等均可能成为心血管意外发生的诱因。因此,体格检查、运动时的医务监督、运动员训练和比赛的管理是重要的预防措施。
脑血管意外也是运动性猝死的重要原因,主要有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此外,中暑也是运动性猝死的常见原因。中暑所造成的死亡可见于完全健康的人群中,在热环境下进行剧烈运动尤其是耐力项目,容易发生中暑,造成脱水、电解质失衡,甚至导致死亡。
急性出血性胃炎也可导致运动性猝死。
衰竭猝死往往由综合性原因引起,随着体力的耗尽,全身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均会发生严重障碍而至死亡。例如,2007年,山友夏子在冬季登山时猝死,法医进行了尸体解剖,结论为由于寒冷环境引起体温过低,全身新陈代谢和生命抑制造成死亡。体温过低与保暖措施不够、体能消耗大、体力状态较差等有关。
在高山探险中引起猝死和病故的原因为急性高山肺水肿、急性高山脑水肿、心脏病、体温过低、全身衰竭等。在我国户外运动中,因疾病发生死亡的原因还有喉头水肿引起窒息和肝坏死(可能与误食毒蘑菇有关)。
另外,一些常见的急、重疾病,如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等急腹症,霍乱、出血热等急性传染病,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等也会发生在从事户外运动的人群中,如处理不当可能造成严重后果。所以,参与者尤其是领队应对这些疾病有一定的了解,以便及时处理。
二、冻伤与失温
(一)冻伤
冻伤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于低温潮湿所引起的冻疮、战壞足和浸泡足;另~种是由冰点以下低温所引起的冻结性冻伤,包括局部冻伤、冻僵和冻亡。外界气逼低于-30℃时,仅需数分钟即可造成组织冻结。皮肤出现冰冻的空气温度为15℃。高山冻伤,主要是高山低温环境所引起的冻结性冻伤,这种冻伤在登山和探险时较易发生,发生后由于处理不及时又容易造成残疾,必须引起重视。
1.冻伤的分度
冻伤可根据冻伤的程度、损伤的范围、反应的轻重、临床表现和结果的不同,由轻到重分为4度。
(1)一度冻伤:损伤限于皮肤浅层。受冻早期自觉痒、隐痛或针刺样疼痛,皮肤呈粉红色,继而转为苍白或蜡样白色,此时有麻木感或感觉缺失,无水泡。
(2)二度冻伤:损伤达到真皮,肿胀,12~24小时出现大量浆液性水泡。
5~7天后水泡逐渐吸收、结痴、干燥、脱落。一般不留疤痕。
(3)三度冻伤:皮肤全层冻伤坏死,可累及皮下组织。皮肤呈青紫、紫红或青蓝色,有水泡。全层黑色坏死后会遗留疤痕。
(4)四度冻伤:受伤深度达到肌肉和骨骼层,水泡较少。2~3周后出现木乃伊样的干性坏症,如并发感染则发生湿性坏痘,最后变为干性坏死组织而脱落。病
程3~6个月。残端根据情况需治疗或截肢。
一、二度为轻度冻伤,与重度冻伤的区别在于有无明显组织坏死。
2.冻伤的预防
冻伤的预防要抓好两个环节,一是做好自我保护,二是“以动防冻”。自我保护就是针对引起冻伤的各种原因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1) 针对气温低,配备各种防寒衣物,尤其是保质保量的鞋袜、手套、帽子、面罩等。鞋袜、手套要大小合适,以有利于手脚活动为宜,过紧会影响血液循环,容易冻伤。着衣要外紧内松,多层保温。外套要合身防风,以免冷气穿透和衣服内的空气形成对流,造成热量丧失。里层要适当宽松,各层内衣之间形成空气隔离层。内衬,包括手套和袜子的内衬,要松紧合适且贴身,紧了会影响血液循环,松了会增加空气对流而保暖不良。同时,不能用手直接接触冰雪以及冰销、上升器、照相机等导热且散热性极强的金属物品。
(2) 风是促使冻伤发生的重要因素。空气的对流散热作用与空气的流动速度呈正相关。例如,无风时,空气的保温值为1,气温为1℃;7级阵风时,空气的保温值下降了88%,实际气温为-22℃。这种由于风速增强使气温下降的效应称为“风冷”效应。在海拔5000余米的绒布河谷中,下午的地面风速可达20m/秒以上,一天内地面风速变化可达18 m/秒。春秋季节,珠穆朗玛峰北坡7000m以上,下午4点后的风速往往达到15 m/秒,最大可达10级以上,人员必须伏地避风,否则会被大风吹入山谷。1965年,登山运动员攀登珠穆朗玛峰时,冻伤的发生率高达7%,一阵大风吹过,即刻就发生登山运动员鼻和面部冻伤,且可以直接观察到冻伤部位由白变黑的过程。所以,要注意防风,早出早归,避免下午在大风中行进。行进途中遭遇大风时,要立即将冰镐牢,背对风,身体微屈,紧抱冰镐,减少受风面积,必要时可伏地避风。
登山经常会遇到暴风雪,暴风雪是风、雪、湿、冷的综合环境因素,可致气面
极度下降,极易造成登山者冻伤。
(3)潮湿是促发冻伤的重要因素。针对潮湿,要保持易冻部位、内衣、帽子
和面翠的干燥。涉水后,要及时更换鞋袜,晚上烤干或放在睡袋里烘干手套、鞋株和鞋垫等。登山途中要注意掌握行动节奏,避免大量出汗而形成湿冷的局部环境,尤其是手足部分。
(4)针对参加户外运动时热量消耗大,抗寒能力下降情况,要随时携带一些高热量食物,以备急用。饮酒可引起血管扩张,增加热量散发,吸烟有明显的收缩外周血管的作用,因此,登山时应尽可能戒烟、戒酒。
(5)“以动防冻”。一是要注意平时进行防寒锻炼,登山前在户外进行体能训练,坚持用冷水洗手、洗脸、洗脚,增强抗寒能力;二是在寒冷地区活动时,切忌久停不动。手指、脚趾要经常在手套中、鞋中活动,休息时揉搓面部、耳朵、鼻尖,活动股体。较长时间的休息或等待时,更要注意活动手脚,促进血液循环,保持局部体温。
2003年,登山运动员登珠穆朗玛峰时,有两名队员发生冻伤并因此截掉部分手指。分析其原因,首先在登山前的防冻教育不够。这两名队员在8000m以上双手仅仅戴了薄手套,又接触上升器等金属物,对手部的保温防护做得不够。其次,发生冻伤后未及时进行复温治疗。再次,体力消耗过大与冻伤的发生也有关系。如果在这些方面处理得当,则有可能减轻冻伤程度或避免截肢。
3. 冻伤的治疗
冻伤治疗的基本原则是保温和复温。首先要尽快脱离湿冷环境,保持患处的温暖和干燥。冻疮和轻度冻伤可以用按摩、超短波、红外线、透热疗法和外用药等方法进行治疗,一般1-2周可以自愈。重度冻伤患者应派人护送到安全地点,使其冻伤部位不再在活动中受到挤压和摩擦。治疗的首选方法为快速用温水使其融化复温,以缩短冻结持续时间和冻结组织融化所需要的时间,从而减轻组织损伤的程度。具体方法为:用40-42℃温水浸泡,每次20~30分钟,每天1~2次。温水中可加氯己定(洗必泰)、新洁尔灭等药物,以预防或治疗感染。浸泡时间不是越长越好,时间过长对冻伤组织有害。快速复温时,剧烈疼痛和起水泡为正常反应。在野外条件下有时难用温水复温,可视条件采用其他应急方法,如将冻肢放在温暖的部位(胸部、腹部或肢下),使肢体尽快复温;还可使用热水袋或密封的塑料袋,装入七成满的42~44℃的热水,用毛巾包裹后贴紧伤处使之复温,注意水不要太热,以免烫伤。
使用错误的方法治疗冻伤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后果。临床观察证实,及时进行快速复温,96%的冻伤病例不需要截肢,而用冰、雪、冷水浸泡,69%的冻伤病例需要截肢。44例重度冻伤因用错误方法复温,包括冷水浸泡、用雪揉擦、火烤、室内自然融化复温等方法,最后均截肢而造成残疾或发生功能障碍后遗症。这些事实很清楚地告诉我们应如何处理冻伤及错误处理会造成的严重后果。也可以形象地说,保鲜食物的制作和使用,其诀窍就是速冻和快融,与冻伤处理的道理一样。发生冻伤后不能用雪搓,重度冻伤更是严禁用雪搓,以免造成组织细胞不可逆的损伤。
1997年,户外运动者攀登托木尔峰时,由于遭遇暴风雪,几名队员脚被冻伤。下撤时,几名冻伤队员在高山营地进行了快速复温等急救,康复很好,没有截肢。而另有3名队员急于下山,直接下撤到大本营,没有及时治疗,伤势加重,最后不得不做截肢手术。
(二)失温
失温又称体温过低、全身性冷冻损伤,冻僵则是最严重的体温过低。失温主要是由环境低温、潮湿引起的,和保暖措施缺失有直接关系。诊断低温症的标准是中心体温(肛温)低于35℃。
1.低温症的预防
(1)防寒服装隔热值要高,防风、防水、透气性能好。在无风、中等温度和
不活动的情况下,裸体置身于气温30的环境中,人会感到舒适;气温低于27七时,就需要穿上衣服来保暖或进行活动产生热量:气温低于25℃时,散热量开始大于产热量;气温为21℃时,2.9mm厚的普通衣服令人感到舒适。黑色衣服可暖收太阳辐射热的88%,绿色衣服吸收57%,白色衣服吸收20%。
(2)头颈部要重点保暖。全身保暖做好后,如果对头部不予以保暖,外界气温为15℃时,在不活动的情况下,头部散热为全身产热的34%,4℃时为50%-15℃时为75%。
(3)保持服装干燥。湿衣服的保暖性不到干燥衣服的50%,水汽可在衣服内结霜。所以,防寒服装的透气性很重要。
(4)落入冷水后,服装要仍具有保暖功能,包括鞋袜。头部浸泡在冷水中,可使体温下降速度加快约82%。腋窝、体侧和腹股沟也是散热快的部位。故头部宜保持在水面上。
(5)衣服不要穿得过紧,多层穿着比单层穿着保暖性好,因为衣服中间有空气气层。
(6)睡袋、帐篷、雪洞等都有重要的保温作用。
(7)耐寒锻炼可提高基础代谢率,加强机体对糖、脂肪的利用能力,加强神经传导功能。耐寒锻炼包括一般性的体育锻炼、冷空气锻炼、冷水浴锻炼。
2.低温症的治疗
(1)立即脱离寒冷环境,远离大风,离开潮湿和寒冷的地面。
(2)换上干衣服,使用毛毯、睡袋等保暖。
(3)通过使用热水袋、烤火、晒太阳、互相依偎取暖。喝热汤、进食高热量食品。
(4)热水浴快速复温效果好,但四肢不要泡入热水,以减轻外周血管扩张,避免造成休克。
其他的并发症对症处理。
三、中暑
在暑天进行户外运动时,常常经历阳光暴晒、高温、缺水、过度劳累、大量流汗,因此,极易发生运动性中暑。在30-40℃的热环境中,温度每升高1℃,能量消耗就增加0.5%。此时,体内产生的热量不易散发出体外外界温度超过35℃,即高于皮肤温度时,传导和辐射的散热方式产生障碍,只能靠燕发的方式散热。遇高温、高湿天气时,蒸发也受到影响,加之运动产热增加,热量会积累在体内,造成体温升高,甚至引起脱水、盐代谢失调。
(一)中暑的分类
中暑可分为三种:
(1)热射病:发病急,体温上升,脉搏、呼吸加快。轻者虚弱、虚脱,重者体温高达41℃以上,出现惊厥、昏迷、呼吸短促,甚至死亡。
(2)日射病:因阳光直射头部引起,体温升高不明显。表现为头疼、头晕、眼花、兴奋性增高,重者可昏睡,脉细且搏动的速度快,血压降低。
(3)热疼孪:电解质丢失过多,引起肌肉兴奋性增高,发生肌肉疼痛和疼牵。挛部位多呈对称性,挛多呈阵发性。负荷重的肢体肌肉容易发生热疮牵。
(二)中暑的症状
病人感觉头晕、头痛、心跳加速、恶心,出现呕吐、大量出汗、低血压、腹泻、皮肤干燥等症状。严重时可突然晕倒、抽、体温急剧上升,肛温可达
39.5℃以上,惊厥,甚至危及生命。
(三)中暑的治疗
此时应立即将病人抬到阴凉通风处,如野外无遮阳处可用帐篷罩布或宽大的衣物撑起遮阳。松开病人衣扣,进行头颈部冷敷,扇风,用酒精或白酒擦体,针刺足三里、内关等穴位。让病人服用十滴水、人丹等药物,能饮水时大量饮水。若呼吸困难可进行人工呼吸。30分钟以内,直肠温度未降至38.9℃以下者,必须采取冰水浸泡浴。
(四)中暑的预防
烈日下要尽量减少活动量,运动50分钟后应休息10分钟,并特别注意水和盐的补充。防止肢体,特别是防止头部受热,可用野草、树枝、草帽、湿毛巾遮盖。严禁穿背心、短裤在烈日下长时间活动。要带足防暑降温药物。中午饭后要休息,以保持体力。衣服应选用宽大、通风、易吸汗的面料,最好为白色,以减少太阳辐射。
在高温地区进行户外运动,应首先增强参训队员的体质,以适应野外高温气体内产生的热量不易散发出体外,造成体温升高。当外界温度超过35℃,即高于皮肤温度时,传导和辐射的散热方式产生障碍,只能靠燕发的方式散热。遇高温、高湿天气时,蒸发也受到影响,加之运动产热增加,热量会积累在体内,造成体温升高,甚至引起脱水、盐代谢失调。
(一)中暑的分类
中暑可分为三种:
(1)热射病:发病急,体温上升,脉搏、呼吸加快。轻者虚弱、虚脱,重者体温高达41℃以上,出现惊厥、昏迷、呼吸短促,甚至死亡。
(2)日射病:因阳光直射头部引起,体温升高不明显。表现为头疼、头晕、眼花、兴奋性增高,重者可昏睡,脉细且搏动的速度快,血压降低。
(3)热疼孪:电解质丢失过多,引起肌肉兴奋性增高,发生肌肉疼痛和疼牵。挛部位多呈对称性,挛多呈阵发性。负荷重的肢体肌肉容易发生热疮牵。
(二)中暑的症状
病人感觉头晕、头痛、心跳加速、恶心,出现呕吐、大量出汗、低血压、腹泻、皮肤干燥等症状。严重时可突然晕倒、抽、体温急剧上升,肛温可达
39.5℃以上,惊厥,甚至危及生命。
(三)中暑的治疗
此时应立即将病人抬到阴凉通风处,如野外无遮阳处可用帐篷罩布或宽大的衣物撑起遮阳。松开病人衣扣,进行头颈部冷敷,扇风,用酒精或白酒擦体,针刺足三里、内关等穴位。让病人服用十滴水、人丹等药物,能饮水时大量饮水。若呼吸困难可进行人工呼吸。30分钟以内,直肠温度未降至38.9℃以下者,必须采取冰水浸泡浴。
(四)中暑的预防
烈日下要尽量减少活动量,运动50分钟后应休息10分钟,并特别注意水和盐的补充。防止肢体,特别是防止头部受热,可用野草、树枝、草帽、湿毛巾遮盖。严禁穿背心、短裤在烈日下长时间活动。要带足防暑降温药物。中午饭后要休息,以保持体力。衣服应选用宽大、通风、易吸汗的面料,最好为白色,以减少太阳辐射。
在高温地区进行户外运动,应首先增强参训队员的体质,以适应野外高温气候,如进行热适应锻炼。在热环境中,进行中等强度的运动,体温不超过38℃脉搏不超过160次/分,每次持续20分钟,每天锻炼总时间为2-4小时,共进行10~20天。
加强营养,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注意补充水、电解质、维生素。补充水分时,要少量多次,不宜一次性暴饮。
四、烫伤与烧伤
在野外活动时,经常要用火,因用火不慎,不时有烧伤的报告。由于野外医疗条件有限,烧伤面积超过全身皮肤总面积50%时,可能会造成生命危险。所以用火时务必小心谨慎并注意以下事项:
(1)正确使用炉灶和炊具,如不能在明火周围放置或使用汽油等易燃品;炉具一定要放稳,避免倒覆;高压锅的通气孔一定要保持通畅等。
(2)一旦身上起火,要尽快躺卧在地上,滚动灭火。如一味向外跑,风和气流会使身上燃着的火更旺。扑灭身上的火焰后,立即除去伤者身上燃着的衣物及其他残留物。
(3)汽油炉等起火时,千万不要试图用水浇灭,而要用其他物品覆盖灭火。
(4)伤口用凉水浸泡,用肥皂水清洗。
(5)一级烧伤(仅仅发红),不必包扎,使用药膏即可。
(6)二级烧伤(有水泡形成),不要挤破水泡,外用药膏并包扎。
(7)使用布洛芬等止痛药。
(8)三级烧伤,没有水泡,但皮肤焦黑或变白,人会失去知觉,需马上送医院抢救。
五、雪盲与日光性皮炎
(一)雪盲
雪盲(日照性眼炎)是强烈的阳光辐射引起的眼角膜灼伤和炎症,与高山紫外线照射强烈有关,与强烈的红外线照射亦有一定关系。太阳光分可见光线、红外线和紫外线。可见光线无特异生物学效应。红外线是热辐射。紫外线有光化学作用,可分为长波、中波、短波。波长越短对角膜的灼伤越强。短波紫外线在低海拔地区很少,在高海拔地区却常见。因为高海拔地区大气稀薄,密度低,空气中水蒸气、尘埃又少,日光辐射明显增强,加之冰雪面反光很强,可达80%以上,防护不当,易引发雪盲。在海拔6400m高度,在冰雪面上仅暴露十余分钟即可能发生雪盲。
雪官病起时,眼内有异物感,很快会出现流泪、畏光、眼睑红肿、眼睛刺痛或灼痛、结膜充血水肿、视物不清等症状。4~24小时内症状加重,2-3天后可自行消退。雪盲初起时,可能会被误认为是一般的结膜炎或角膜炎,甚至是眼内异物,但雪盲一般是双眼同时发病,而结膜炎常常是一只眼发病且无疼痛感。
1.雪盲的预防
戴防紫外线强光和红外线的墨镜,最好是全封闭式的雪镜。因为窄腿眼镜两侧露光,亦可引起雪盲。上山时,最好带两副墨镜,留一副备用。
2.雪盲的治疗
(1)避光,暗处休息。
(2)可的松眼药水或同类眼药水滴眼,每2小时一次。
(3)预防感染,可用抗生素眼药水或眼药膏。
(4)冷敷也有一定效果。
(二)日光性皮炎
长波和中波紫外线可较深地穿透皮肤,并引发光过敏反应,这是造成日光性皮炎的主要原因。11—16点之间阳光最为强烈,可以穿透到水下一半,遇到水反射17%,遇到沙反射50%,遇到雪反射80%。因此,在海边和高原上更要注意防日照。
日光性皮炎的预防方法是:
(1)减少暴露在日光下的时间,尤其是11-16点之间,即便是多云天气,辐射(包括散射光)还是很强。
(2)穿防紫外线的衣服。浅色衣服反射阳光的效果较好,因而有凉奏感,黑色纤维吸收紫外线的效果好,可以提供更好的防护作用。特制的防紫外线布料效果
也很好。
(3)使用防晒霜和唇膏。选用防晒霜时,防紫外线指数最小不低于SPFIS,在高山、海滨地带要用SPF30以上的防晒霜。没带唇膏时,各种膏状化妆品都可以使用,有隔离效果。
防晒产品一般要在接受阳光暴晒20分钟以前使用。下水时,要使用防水性的防晒霜,或在出水时再涂抹一遍防晒霜。
六、水泡
长时间行走,可能会因鞋袜不适或沙粒进入鞋子等引起脚部水泡。开始是红点,继续摩擦就会发展成水泡。
长途跋涉时,要选择合适的鞋袜,把鞋带系紧一些,减少脚在鞋中的活动度。休息时,尤其是感到局部疼痛时,要检查脚部。如出现红点,要轻柔按摩一会儿,提紧袜子,调整鞋带,涂点润滑剂并垫一块棉布。
水泡的处理方法是:
(1)如水泡未破,应尽量保持水泡完整,减少感染机会,用无菌、不吸附的绷带包扎。
(2)如水泡已破,要清洗干净,涂上药膏,用绷带包扎,但不要清除萎缩的水泡表皮。
(3)如水泡影响走路,可刺破放液(但不要剪除萎缩的皮肤),涂上抗生素,用绷带包裹。